江蘇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賽道更“窄”,前景更“寬”
常報全媒體訊 (談必行 吳燕翎 夏蔚 文)踏入位于常州智能傳感小鎮的江蘇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區域走廊,遠遠望見正在工作中的監測儀器。剛邁過腳下的一道“紅線”,突然警報聲大作。再往前走幾步,邁過第二道“紅線”,整個區域立即斷了電。在礦山實際場景中,這意味著一切生產活動自動停止。
這是三恒科技推出的智慧礦山綜合信息化管控平臺的一部分。平臺的主要功能是采集煤礦所有系統數據,對煤礦管理和生產控制進行信息化和自動化改造,實現了“一張圖”“一張網”“一個平臺”“統一接口”和“統一標準”,為無人值守、信息聯動和安全應急預案的實施提供支持,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10年前,在傳感器領域發展勢頭正勁的三恒科技,曾因行業變化陷入瓶頸。董事長蔣玉華當機立斷,選擇了專注煤礦安全這條更“窄”的細分賽道,向著轉型升級、做“專”做“精”的目標一路奮進。企業近年來承擔了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主持和參與起草了多項國標、行標,獲得授權專利86個,被稱為“礦山安全專家”。
畢業于中國礦大、曾就職于煤炭部某研究所的蔣玉華是典型的學者型企業家,1985年便開始自主研發傳感器。三恒科技轉型升級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其引以為傲的技術核心——傳感器。
“以傳感器為基礎研發的監控系統,可以解決一個大型礦企的所有問題。”蔣玉華介紹,從掘井、開采、運輸到地面處理全過程,十多個專業系統能夠分門別類地探測井下各種氣體濃度和設備的狀態,自動處理各種潛在危險情況,在災難發生前拉響警報。“我們目前有上百種傳感器,可以說在煤礦行業里,是傳感器種類最全的企業之一。”
傳感器的研發實力,需要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在蔣玉華的辦公桌旁,很長時間里都有一個屬于“徒弟”的座位。這位“徒弟”大學畢業后進入三恒科技,每天跟在蔣玉華身邊學技術、搞研發,在手把手“傳幫帶”的環境下成長。一晃近20年,當年的青澀小伙已經成為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我們現在有近600位員工,其中研發團隊有大約150人,大部分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老員工。”蔣玉華說。
隨著常州智能傳感小鎮的快速發展,三恒科技也享受到產業聚集帶來的便利。人才的流動、上下游生產鏈的完善,都助力效益穩步上升。2023年企業銷售額達7億元,對比低谷時的1.1億元,賽道雖然“窄”了,前景卻更“寬”了。
落戶新北區龍虎塘街道多年,蔣玉華對當年政府部門的研判一直很佩服。“2016年我們申請了2萬平方米用地,政府部門看好行業前景,建議增至3萬多平方米。現在,果然用上了。”蔣玉華說,在礦山安全類產品之外,礦山通訊領域將是企業下一個發展目標。而擴產擴能的用地基礎,18年前就已經打下。 朱臻 攝